朋友上个月辞职了,辞职后马上就开始投递简历,凭借在大公司多年的履历,他在一周之内收到了好几家公司的面试邀约。
但让人意外的是,他每一次都与offer失之交臂。问其原因,他感到很困惑,自己是大公司出来的,硬件条件也不差,做的项目也具备含金量,怎么混得连一个offer也拿不到?
听他详细说了面试的全过程,我才发现,他之所以拿不到offer,是因为忽视了以下3点。
求职前:善用猎头思维,“解剖”自己
去年我在求职时,一个外企的朋友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:求职前的自我诊断和剖析,一定要附加上猎头的思维和逻辑。
这位朋友曾被猎头挖过,当时那位猎头,做背景调查非常细致,连我朋友下班后喜欢在哪家餐厅吃饭、喜欢喝什么茶都知道。
更让我朋友没想到的是,那位猎头还会站在我朋友的角度去考虑他未来的发展空间、成长领域等等,让朋友很是佩服。
因为这事,他得出了一个结论:有时候我们会疏于了解自我,猎头反而会比我们更了解自己,他们会对潜在成功的推荐人,做一个全面的诊断,对他们进行方方面面的剖析。
求职前不可盲目,在选择想应聘的目标岗位之前,一定要像猎头一样,对自己做一番诊断和解剖。
首先是要了解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状况,找出优劣项。
然后再对比看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路径。
最后将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做一个平衡,以此为基础点去匹配适合自己的目标公司和岗位。
而不是随波逐流,盲目地投递简历,试图通过大量的投递去提升拿offer的成功率。
面试前:提前演练,降低出错率
朋友小杨选择在34岁的年纪辞职,原本以为找工作会步步受挫,没想到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拿到了8家公司的offer。
当我问他面试高通过率的秘诀时,他说:源于面试前的精准演练。
他以前从来不为面试做提前准备,认为越准备越紧张,而且根本摸不透面试官的问题倾向,准备面试就有点赌的意思,索性不准备了。
而且当时的他还特别崇尚“面试等于聊天”的观念:“大家都是互选的关系,真实感很重要,过于套路反而对自己不利。”
但是呢,这样随性的态度在讲究严肃的职场,必定会受挫。之前他的面试表现就堪称灾难级。
面试官的问题,他回答得语无伦次、毫无逻辑。被问到过往工作的重大突破,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。虽然他有能力,但不能通过面试的那简短的半个小时表现出来,实在可惜。
后来他开始沉下心来准备面试,而且会花费很大的功夫。他会去搜集每一次面试HR提出的问题,然后有针对性地梳理,还会把问题延伸,尽量做充足的准备。
而且,他会请HR朋友来家里做面试实战,让自己有亲临现场的紧张感。
这样一来二回后,他的面试表现越来越好,能充分地在面试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。
听完他的经历,我才真正知道,一次你不怎么重视的面试,都能为下一次面试做铺垫。
面试后:注重礼仪,把握最后关卡
很多人特别重视面试前的职场礼仪,比如说如何打招呼才能让对方感觉到亲切,面部表情该怎么管理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精神面貌,等等。
但是鲜少有人会重视面试结束后的礼仪。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面试结束了,结果已经差不多定了,自己再多此一举,基本上改变不了大的局面。
面试结束后你做的事,真的没啥用吗?并不是,很多人忽视的地方,往往是你机会的生发处。
我有一个朋友面试结束后,认真感谢了在场的几位面试官,让面试官对他印象深刻,事后也给他整个面试过程加了不少分。
那么职场人在面试结束时,可以做一些什么,为面试做一个好的收场?
你可以在面试结束后感谢面试官给予你的建议,这是你懂得感恩和尊重对方的表现;
如果你在面试的过程中,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回答好或者没有考虑清楚,你可以告诉面试官自己事后会再认真考虑,再给对方答案,这是你认真务实的一种表现;
另外,如果你在面试的过程中,通过面试的沟通交流,识别出面试官有另外一些需求,而自己正好可以提供对应的资源时,你也可以在面试结束后主动提出帮助。
当然还有一些小细节值得注意,面试结束时把水杯带走、把凳子归位等等。
细节决定成败,不仅在工作中要如此,在面试环节更要如此。
求职不仅讲究强大的硬实力,还要讲究策略,有时候求职前你的一点“多余”准备,往往能让你的成功率倍增。
来源:青年文摘